游客请管好自己的“大嗓门”

发表时间: 2024-02-18 08:48:59 文章出处:资讯动态

  今年8月,泰国旅游局发布题为“影响泰国旅游加快速度进行发展”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,中国游客给泰国民众留下的最深负面印象,便是“没礼貌,大声喧哗,给附近人带来影响”。

  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、震耳欲聋的笑声……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,中国人不分场合的“大嗓门”,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。近期,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“大嗓门”这一现象,在以“率性耿直”著称的重庆崽儿身上尤为凸显。

  “带团走国内线的时候还不觉得,一旦带团走国际线,就发现重庆游客‘大声喧哗’的习惯很严重。”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导游杜丽琴说,由于在国内多数的景点、饭店等地方,“大声喧哗”是一种常态,说话稍微大声点,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,而在国外,特别是在餐厅、酒店等地方,声音稍微大点,就显得特别刺耳。

  “我带团去丹麦,就有游客因为在酒店大声喧哗被投诉,差点进警局。”杜丽琴回忆,2011年下半年,她带了市内某个单位团进行欧洲8国游,其中一天晚上选择在丹麦的一家酒店过夜。“回到酒店,有位游客估计想放松一下,就敞开房门,呼朋唤友组牌局。”

  “一群人就在他的房间里边玩牌边起哄,门也没关,阵仗确实有点大。”杜丽琴说,她去提醒了几次,这些游客都说“没得问题”,最后自己也就没管了。“没想到因此遭到酒店内其他客人的投诉,连当地警察都被叫来了,通过半个多小时的交涉,念及是初次来丹麦的外国游客,警方才以口头警告的方式结束了这一事件。”

  “重庆游客在坐车、走路和吃饭的过程中,都喜欢打堆摆龙门阵,而且经常是这个没说完,那个就抢着说,音量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。”回想自己的带团经历,杜丽琴说,重庆人说话语速特别快,不注意还以为是在吵架。“特别是在打电话的时候,感觉就像是带着耳机说话一样,经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,突然提高几十个分贝。”

  “重庆人很热情,特别是在吃火锅的时候,就和我们在美国搞派对的氛围一样,很热闹,也很随意。”文森特是四川外语大学的美籍大四留学生,他和记者说,自己最喜欢这种热闹的氛围,作为旅游爱好者,他从始至终坚持“拥有随性而快乐的旅程,比形式更重要。”

  “随意和爽朗,也许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。”文森特说,有一次在学校附近吃串串,一桌学生开始唱歌,然后在场的好多桌都附和着唱,而他们之间根本就互不相识。“如果在适合的场合大声喧哗能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,又何乐而不为呢?”

  “我最受不了的,就是开车的人不停按喇叭,在我看来,这是一种最让人受不了的‘大声喧哗’。”文森特说,去年年底去武隆仙女山旅游,在停车场就发生了一件至今仍让他难以忘怀的事。

  “当时停车场的车很多,一位女司机驾着一辆车,始终倒不进车位,挡住了后来者的必经之路。如果在美国发生这种情况,后面的司机要么耐心等待,要么下车帮忙看着并指挥。”文森特说,然而当时后面的十多辆车选择了同一个行为,按喇叭。“那女司机倒了10分钟,后面的十几辆车就按了10分钟,那声音简直让人难受。”

  文森特说,后来在重庆呆久了就发现,重庆司机很喜欢按喇叭,前面稍有一点状况,便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喇叭声。

  46岁的刘淑芬是重庆市第三棉纺织厂的下岗职工,半年前和几个旧同事在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院参观,却因讲话大声被博物馆工作人员再三呵斥,至今,这段事情仍然让她觉得尴尬万分。

  “今年3月份,我在白鹤梁博物馆透过玻璃窗看题刻的时候,一激动,就本能地大声喊道‘快快快,过来,看这个,好神奇哦!’,然后大家都蜂拥而至,指着水里的景观高声谈论,说说笑笑。”刘淑芬回忆,就在这时,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过来提醒他们,并将“禁止大声喧哗”的公告牌指给他们看。

  “我们当时才反应过来说话大声了点,就立马放低了声音,连说对不起。”刘淑芬说,然而,在陈列馆通过电脑屏幕观赏白鹤梁时,她又和几个同事边说边笑,互相谈论自己看到的景象,一时又忘记了压低嗓门。“惹得开始那个工作人员又过来提醒我们,我们又只得连声道歉。”

  “实际上,不是刻意大声喧哗的,只是已经习惯了‘大嗓门’。”刘淑芬说,以前在纺织厂工作,机器的声音很大,说话小声了别人根本听不见在讲什么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大声说话的习惯,“在通讯的年代,纺织厂的工人几乎个个都是大嗓门。”

  “我们也知道,在博物馆这一些地方大声喧哗会破坏观赏氛围,对其他游客造成影响,但都是不自觉而为之,往常在单位、在家里面,都是‘大嗓门’,想改都改不过来。”刘淑芬表示很无奈,而现在长期活动的超市、茶馆、大排档、商圈等地方环境都很“嘈杂”,缺少养成“轻言细语”的社会环境。

  和讯网友“劳丁”:大嗓门这一习惯,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,我们随便抓几个跟大嗓门有关的词语便可证明,比如“扯着破锣嗓子”、“吆喝”、“大声喧哗”、“如雷贯耳”、“声如洪钟”、“舌战”等等,真是数不胜数。从这些字眼里我们显而易见传统大嗓门的确是根深蒂固。

  网易网友“酸奶小游”:中国人天生大嗓门?不是,个人习惯问题。和亲人、朋友在一起时,我们多数会因为兴奋而一路上说笑不停,不免大声喧哗。如果在国内好像很正常,但国外的习惯则不太一样。欧洲交通工具上大家都很安静,一般不干扰其他乘客,这是一种礼节和习惯。懂得入乡随俗,尊重当地生活小习惯和法律规则是出门旅游起码的要求,到国外中国人应该收敛一点,入乡随俗,保持安静,不要激动。

  微博网友“咖啡茶”:去巴黎的一家餐厅用餐时,却看见餐厅的墙壁上贴了这样一句话,是用中文写的:请勿大声喧哗!在外语国家用中文告示,肯定是特指人群。想我泱泱大国,五千年礼仪之邦,此等礼数还需要他人告知,无限汗颜呀。

  1.缺乏社会公德的教育,缺乏素养教育,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,不懂得公共场所需要大家来维护的道理。

  2.缺乏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,既不懂得区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,也不懂得如何得体地在两种空间中转换。

  3.由于人们一直处在高声喧哗和嘈杂的环境,习以为常,缺乏社会制约,不像到了国外,如果大声说话、高声喧哗就会引得所有在场的人都朝着你看,并报以白眼,使你自己觉得羞愧。